123 第122章 吟诗作赋褰裳躩步
推荐阅读:大魏读书人、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明朝败家子、北宋大表哥、如意小郎君、盛唐逆子:李恪传、权御八荒、最强特种兵之龙魂、乱世枭雄
一秒记住【67书吧 www.67book.net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123第122章 吟诗作赋,褰裳躩步
七月二十三日。</p>
上御文华殿,驾还,两宫命中使,导辅臣及讲官,诣后殿东九五斋恭默室,阅庭中花卉诸植,赏茶消暑,赐半日休沐而退。</p>
两宫给一众辅臣、讲官又是放半天假,又是赏赐茶叶,自然不是无由。</p>
皇帝前日的考成表现太好了!</p>
不只是皇帝的讲官们,一干不清楚皇帝学业进度的翰林学士、文坛泰斗们亦是赞不绝口。</p>
临时叫来观礼的王世贞,更是当场称颂皇帝,“留神翰墨,圣学该洽,法筵日进,睿志清明。”</p>
两宫还有些懵懵懂懂,并未当场表态。</p>
但回宫后这两日,听命妇们转述宫外的评价,一句“明舜禹汤文武之道,足以兴唐虞三代之治”,让两宫立马就决定恩赏辅臣、讲官等。</p>
正好今日京城下了一场小雨,让空气愈发闷热,冰块都压不住。</p>
便给辅臣、讲官赏消暑茶,再放了半天假。</p>
……</p>
及至午间,太阳高悬半空,一点毒辣不减。</p>
这时候闭门不出,喝着御赐茶叶消暑,看着同僚劳碌,才是尽享皇室优容。</p>
奈何为官总是少不了应酬。</p>
申时行难得今日有闲暇,便订了处酒楼,给要去山东履职的余有丁饯行。</p>
顺道还请了一些交情好的同科,如许孚远、陈有年等人。</p>
几人不是张扬之辈,却也讲究个雅致,便挑在金水河畔,一处湖心雅楼。</p>
拢共四楼,一层只有一桌客人,比别处要安静不少,就图个无人打扰。</p>
四楼已然有客,几人便挑了三楼雅间。</p>
薄酒小菜已然备好,心意到了就行,维系交情才是主要。</p>
按例轮着敬了一圈余有丁,说了些吉祥话。</p>
酒过三巡,才开始闲聊。</p>
吏部验封司郎中陈有年有些感慨:“咱们那一科,三鼎甲平步青云,余者尽碌碌矣。”</p>
申时行、王锡爵、余有丁,先后穿上了绯袍。</p>
其余的……看同桌就知道。</p>
他陈有年好歹是二甲第四十二,至今还是闲职五品郎中。</p>
许孚远就更是倒霉了,二甲第三十二,就因为跟着高拱混,被贬去两淮盐运司判官,其后又给盐政改制做了刀,躲风头扔去苏州雪藏。</p>
要不是被申时行捞了一手,现在恐怕还在苏州府听评弹。</p>
许孚远笃信良知,崇善佛法,对官阶倒是没有陈有年这般深的执念。</p>
他喝了口小酒,摇头晃脑:“三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,这么多科,独独咱们一科不选庶吉士,实天命也,为之奈何?”</p>
嘉靖四十一年这一科,最是倒霉——“是岁考庶吉士,得旨行矣,以科疏乞严核,罢不复考。”</p>
三甲出身授予编修、修撰,简在帝心,升官固然时常越级提拔。</p>
但庶吉士同样也是宰辅储备,按部就班,打更一样,属于是到点就升官的。</p>
二者之间好歹能你追我赶,稍微碰一碰。</p>
结果,轮到他们这一科,遇到倒霉事,世宗皇帝不选庶吉士了!</p>
那还玩什么?</p>
以至于如今,人家三鼎甲都绯袍加身,入阁也只一步之遥了,他们二甲进士还在五六品打转。</p>
亲身遭遇,真别怪他们这一科,多是暗地里撰文编排世宗。</p>
余有丁接任三品盐科都转运使后,愈发沉稳。</p>
闻言,不由宽慰道:“登之何必沮丧,我去岁不也区区司经局洗马,从五品而已,还不如登之如今的正五品官身。”</p>
“如今稍有用武之地,不也一跃而升,官居三品?”</p>
登之是陈有年表字,籍贯浙江余姚,父亲官至副都御史,可谓名宦世家出身。</p>
从小就经营名望,中进士后,更是攀上余姚的孙鑨,平湖的陆光祖,绑一块传出个“浙中三贤”的美称。</p>
如此经历,也难免心高气傲。</p>
余有丁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道:“今上慧眼独具,知人善任,登之才华不凡,如锥处囊中,早晚能一展才华。”</p>
殷士儋入京后,余有丁这学生,又受了些耳提面命。</p>
老师掏心掏肺传授曰,官话、套话,不止在官面上要说,在私下也得说。</p>
一定要养成讲官话的习惯,句句说,日日说,说到养成对政治本能的敏锐为止,才能收发自如。</p>
余有丁虽然有些不以为然,但还是选择性地吸取了些许经验——不违心的官话,适当说说。</p>
譬如方才就是肺腑之言。</p>
今上若不是知人善任,怎么会对自己青眼有加呢?</p>
许孚远插话道:“是不是独具慧眼我不知道,不过这位陛下,经学天赋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”</p>
士林都戏称,这位哪怕不做皇帝了,去考个举人也是轻而易举,要是上进点再打磨打磨,进士也不在话下。</p>
不说不太熟的王世贞、张居正。</p>
只看坐在旁边的申时行就知道,他就是十四中举,再考了三届就高中状元。</p>
少年时有举人之才的神童,进士从来不是问题。</p>
陈有年闻言,也抛开之前有些颓然的话题,附和道:“文法自须斡补,难其天衣无缝、灭尽针线之痕。陛下破的两题,非止有精妙,更超然于浑成。”</p>
“尤其面对元辅所出的‘戎衣而受命’一题……”</p>
几人都是进士出身的士大夫,面对这种话题,天然有着无穷的兴趣。</p>
许孚远情绪感染,突兀起身。</p>
回忆着皇帝所破第二题,诵念了起来:“周文王以武功受命而终有不得已之心焉,夫戎衣著而天下定之,受命矣。自非不得已之心,何至末而受哉。”</p>
“且圣人忧天下之无君,故虽草命之事,身尝蹈之;圣人忧天下之无臣,故虽受命之际,心尝戚之。”</p>
“方其承三后之统,值商辛之暴,天命祗姬不祢商矣,不得不起而受矣。戎衣甫著,聿成一统之功;独夫既殄,不失令名之著,由是而保四海,由是而安天下,由是而……”</p>
余有丁彼时就在现场。</p>
见此情境,再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。</p>
而后慨然叹道:“绝大见识,绝大义论,陛下实有圣人之姿。”</p>
外人也就罢了,余有丁作为讲官,这一年里看着皇帝自登基以后,便突飞猛进,真如脱胎换骨。</p>
许是他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有时不免会想,帝位莫不真是天授?</p>
否则前两年还不过中人之姿的太子,为何一登基,便判若两人,神性勃发?</p>
这时,陈有年突然摇头道:“陛下称一声天赋绝伦,睿志清明,当无人能驳。”</p>
“若说圣人……就过了。”</p>
话音一落,他就见几位同科朝自己看来。</p>
陈有年也不避讳,坦然解释道:“无论是两淮事,还是湖广事,陛下杀心太重,实非圣人之姿。”</p>
虽然他只微末小官,却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。</p>
单说湖广这次的事情,奏疏虽然被留中,但官员们私下又不是不通信。</p>
宗室且不说了,死有余辜。</p>
但是被锦衣卫枉杀的那些士绅、豪强、衙官,难道没有无辜之人吗?</p>
他出身浙江,更是想起小时候,朱纨兵过如篦的场景,以及家族在这淫威之下的恐惧。</p>
那时候他才十六岁,切肤之痛啊!</p>
如今皇帝授意臣下又搞这一出,也就是他如今只是个区区郎中,要是言官的话,早就风闻奏事了。</p>
余有丁闻言,不露声色回护道:“锦衣卫恣意妄为,揣度圣心,确实有失妥当。”</p>
几人关系不差,互相之间都颇为了解。</p>
余有丁知道陈有年的父亲,当初事涉“大礼议”,先入狱后遭贬官。</p>
其人为了心中父亲的形象,对皇帝的要求,多少有些不合常理。</p>
加之,世宗皇帝始定宗籓条例,今上如出一辙,陈有年心里抵触,也是人之常情。</p>
但余有丁却不能由着其人,这样肆意贬损皇帝。</p>
陈有年正要说话。</p>
许孚远察言观色,连忙抢话:“三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,有人恶贯满盈,能借此机会往生,洗脱罪孽,未尝不是一桩喜事。”</p>
“来,饮酒,饮酒。”</p>
说着,他举杯邀饮,不给陈有年说话的机会。</p>
这时候,申时行突然起身。</p>
在众人的目光中,他走到窗户边,将之轻轻关上。</p>
这才回过头,笑道:“午间烈日太过毒辣,这样阴凉些。”</p>
他再度回位置坐下,不经意岔开话题:“丙仲后日去动身,赶赴山东?”</p>
打断话题的最不经意的方式,就是做个明显的动作,使人戛然而止。</p>
加之申时行是吏部侍郎,实际上掌吏部的天官,年岁最小,却最有面子。</p>
他一开口,几人也心照不宣闭嘴,揭过方才的分歧。</p>
余有丁顺坡下驴:“济宁州的盐政总督衙门已然竣工,老师已经先去了,我也不好耽搁。”</p>
盐政衙门最后还是设在了山东布政司,号称运河之都的济宁州。</p>
主要还是水路枢纽,交通方便。</p>
泗河、白马河、南四湖等水系密布,无论是北上入京,还是南下两淮,乃至于配合漕运衙门的王宗沐协理海运,都有方便可行。</p>
许孚远想了想,开口提醒道:“殷总督临行前去找了汪道昆,跟许国等人,丙仲路上注意安全。”</p>
这话有些委婉。</p>
但在场几人都明白其中意味。</p>
翰林学士许国,前唐延续下来的世家,自家这一脉穷困潦倒,但是叔父许鈇、同族人许世积,都是大商人,也是资助同族科举“乐善好施”的大豪商。</p>
视阅侍郎汪道昆,号称南溟子,除了身为朝廷大员外,更是如今文坛新秀,直追王世贞,一经举办诗会,往往天下云从。</p>
二者有个难得的共同点,都是徽州府歙县人。</p>
殷士儋大摇大摆去找这些人,再结合中枢近年来,想将南直隶降京为省的流言,由不得让人不多想。</p>
就怕有人为了阻挠大政,行阴诡之事,毕竟张楚城前车之鉴。</p>
虽明知是好友情谊,余有丁仍是无所谓摆了摆手:“顾寰近日操练京营,渐有气象,大家行事总归要冷静些了。”</p>
去岁,海瑞从南直隶回来后,皇帝就给京营名义上的十万人补齐了饷银。</p>
今年王崇古入阁后,更是指挥兵部,配合顾寰剔除空额,操练士卒。</p>
虽然时日尚短,但总归有些效用。</p>
加上此次顾承光带了一小营去湖广,弹压卫所,挟制都指挥司,壮足了声势,名声也有所扭转。</p>
倭寇的胁迫,总会慢慢消停,南直隶办事,也会越来越冷静的。</p>
许孚远见余有丁心里有数,也不再多说什么。</p>
陈有年方才开口,引得同科不快,此时有意缓和氛围。</p>
不由出言道:“丙仲果然有了大员的气魄,既然如此,我等不妨各自赋诗一首,为友赠行。”</p>
此言一出,几人纷纷叫好,击节附和。</p>
众人一起起哄,说陈有年先提议,理应一展敏捷才思。</p>
陈有年也不怯场,自信开口道:“那我便抛砖引玉。”</p>
他沉吟片刻,缓缓道:</p>
“秋水浩无际,孤帆千里归。”</p>
“露溥莼正美,霜染橘初肥。”</p>
“囊有光明药,心忘去住机。”</p>
“春风幸相待,莫恋故山薇。”</p>
几人齐声相赞,自饮自酌,逐渐醉人。</p>
待余有丁谢过好意,又点评一番对仗工整,抒情不伤之后,许浮远也不甘示弱。</p>
后者起身,在房间中负手来回走了七步,朗声道:</p>
“燕市此相送,鲁南赋远游。”</p>
“津梁不可及,樽酒若为留?”</p>
“日落金水河,影斜好福洲。”</p>
“知君向遥夕,清梦绕龙楼。”</p>
许浮远吟完,便施施然坐下,给自己倒了一满杯,显然很是满意。</p>
余有丁照例谢过,又以溢美之词夸奖了一番。</p>
倒是申时行忍不住调笑道:“这酒楼叫好福记人尽皆知,就是这湖心小楼,怎么就有个好福洲的名字了?”</p>
许浮远理直气壮:“为了切韵,我什么话说不出来?好福记这处雅楼,以后就叫好福洲了!”</p>
几人不约而同,开怀大笑。</p>
许浮远兀自不服气,看向申时行:“咱们是比不得状元,申状元不妨指点指点?”</p>
话虽这样说,但几人作诗,将申时行留在最后,就是给足他考量的时间。</p>
长考才出压轴之作,这本身就是对实力的承认。</p>
申时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,笑着点了点头。</p>
他缓缓站起身,走到窗边,将方才他亲手关上的窗户又拉开。</p>
众人期待看去。</p>
只见申时行逐渐摇头晃脑起来,众人忙正襟危坐。</p>
便在这时,突然一阵喧嚣,从雅间外的步梯处传来,闯入了众人的耳中,打破了这处房间里的雅兴。</p>
房中几人皱起眉头。</p>
他们这是在三楼,显然是四楼的客人下楼,不知发生了什么,吵闹了起来。</p>
申时行诗还没做完,还待忍受一番,继续吟诗。</p>
外间的声音越发喧嚷,间杂着呼和,似乎是动起了手脚。</p>
几人只好等这动静消停,再续雅事。</p>
孰料,外面的喝骂愈发清晰,隐约传入房间内。</p>
“宋儒你妈卖批,老子早就看不惯你这厮了,一副小人嘴脸,整天搬弄是非,早晚给伱胯都撕烂!”</p>
“熊敦朴!辱骂同僚,也掩盖不了你攻讦大政,妄议陛下的事!你等着,我必要参你一本!”</p>
这话传入几人耳中,纷纷变色。</p>
许孚远皱眉自语:“宋儒……熊敦朴……不是这一届的庶吉士?”</p>
申时行是吏部侍郎,自然更清楚。</p>
他脸色难看道:“嗯,宋儒,三甲第212,熊敦朴二甲第64。隆庆五年六月授庶吉士,上月才结束翰林院学业,各自授官。”</p>
想了想,申时行又补充一句:“彼时的教习,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高公、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吕公。”</p>
余有丁暗道晦气,人都要走了,怎么出来吃个饭也能遇到事。</p>
别的事也就罢了,这开口闭口提及到陛下,确实不能当没听到了。</p>
几人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,推门而出。</p>
众人来到步梯时,只见一片狼藉,店掌柜站在一旁,也不靠近。</p>
打碎弄坏的事物且不说,现场只剩下一人,正在骂骂咧咧整理有些破损的衣衫。</p>
见有不开眼的围上来开热闹,抬起头就要喝骂:“没看到爷……”</p>
宋儒戛然而止。</p>
而后换上笑脸,逐一赔笑:“申公、余公。”</p>
申时行面无表情,缓缓道:“宋儒,上月才授任你礼部精膳司主事,今日为何不在礼部当差,擅离职守?”</p>
宋儒看了一眼两名日讲官左右的许孚远、陈有年一眼,欲言又止——只许州官放火?</p>
他想了想还是没敢说出口,面色微僵,在原地手足无措。</p>
陈有年见行礼却漏过了他,心中不满。</p>
见状,当即自己找存在感,追问道:“方才是发生了何事?”</p>
宋儒听了这问,立刻开了话匣。</p>
眉飞色舞,手舞足蹈:“诸公正要为我见证!”</p>
“如今我这一科进士,陆续得授官职,本说出来聚一聚,庆贺一番。”</p>
“结果,席间那熊敦朴妄议大政,无君无父!我出言劝阻,其人便越席殴我!”</p>
“几位同科怕闹出事端,便要他拽回去,才有了方才一幕。”</p>
陈有年闻言,立刻激起心中气节。</p>
皱眉问道:“妄议大政?无君无父?他说什么了?”</p>
申时行、余有丁暗道不妙。</p>
这陈有年太不知轻重了!</p>
正要阻止,宋儒已然开口:“熊敦朴对考成法不满,说元辅结党营私,侵夺六部职权!”</p>
申时行、余有丁对视一眼,差点咬牙。</p>
这话一开口,他们就不好喊停了,否则就是瓜田李下,一个首辅走狗的帽子就下来了——事后有人借此上奏弹劾,反而会坐实张居正结党。</p>
只能听着宋儒将其说完:“又提及元辅大权独揽,僭越帝威,必要弹劾元辅!”</p>
“不止如此!熊敦朴丧心病狂,大逆不道,竟然说陛下滥杀宗室,绝情绝义。”</p>
他似乎想起什么,一副深恶痛绝的模样:“此獠还说,陛下圈禁两宫在西苑,不肯还归乾清宫,乃是觊觎陈……”</p>
话还没说话。</p>
陡然此起彼伏三声爆呵。</p>
“住嘴!”</p>
“够了!”</p>
“宋儒!”</p>
只有陈有年后知后觉,后怕回头,看向三位同科。</p>
申时行与余有丁无暇理会,对视一眼,脑门见汗。</p>
心中大呼,还好没让这厮说下去,否则这好福洲,不过夜就要福气散尽,立见血光之灾。</p>
不过,即便如此,也不是小事!</p>
京中考成法日近,议论皇帝跟内阁之人,越来越多。</p>
说是甚嚣尘上有些过了,但一个鬼魅窃语却是十分贴切。</p>
今日之事一旦摆到御案上,别的事,定然也要一并处置。</p>
又是一场风雨!</p>
皇帝才刚在湖广杀了宗室,这时候是真不能再大动干戈了!</p>
申时行打了个眼色,许孚远立刻拽上宋儒,径直下了楼去。</p>
前者与余有丁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。</p>
最好是能在皇帝知道前,就将此事处置了。</p>
否则就麻烦了。</p>
二人心绪不宁,先后下了楼去。</p>
陈有年家境最好,走在最后,向店家取出银两,将损失赔付了。</p>
又多掏出一锭金子,温和道:“店家,不想惹麻烦就停业几天罢。”</p>
说罢,他也下楼而去。</p>
只剩下苦瓜脸的店家,跟一地狼藉。</p>
……</p>
宫外热热闹闹,吃个饭也能遇到一堆事,又是庶吉士打架斗殴,又是攻讦内阁、皇帝。</p>
反观宫里吃饭的氛围,就和谐多了。</p>
朱翊钧在西苑接待王世贞,一顿饭下来,相谈甚欢,也没有什么额外的事打扰。</p>
饭后,皇帝散步消食,自然也叫上了王世贞。</p>
朱翊钧走在前头,不知说到什么,皇帝愕然回头,惊道:“王卿说,世宗皇帝已然得道成仙了!?”</p>
他狐疑地看向王世贞。</p>
在其说出世宗皇帝修道有成,已然得道羽化后,朱翊钧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这厮的智商。</p>
不是,满朝没人信的事情,怎么就给你王世贞忽悠到了!?</p>
要是别人也就罢了,世宗皇帝可是下令诛杀了你爹。</p>
你怎么还给人塑造金身,吹捧起来了?</p>
王世贞见皇帝这表情,很清楚皇帝在想什么。</p>
不由点了点头,耐心解释道:“陛下,此言非无稽之谈。”</p>
“世宗皇帝崇信道法,也并非一时兴起。”</p>
朱翊钧不置可否。</p>
心里盘算着这位文坛盟主,这么好忽悠,自己是不是该换个路数。</p>
只见王世贞面色认真,给皇帝科普道:“陛下,世庙笃信道法,乃是有德之人度化。”</p>
朱翊钧频频点头:“哦,原来是有德之人,王卿细说。”</p>
敷衍味十足。</p>
王世贞对此见怪不怪,愈发虔诚:“陛下,嘉靖十八年,世庙南巡,途中遇风,使高功陶仲文卜算。”</p>
“其曰,主火。”</p>
“是夕,行宫果火。”</p>
朱翊钧一听,还以为是什么事,这不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?他预测几次也能中。</p>
只听王世贞再度开口道:“世庙即位十年,无子诞。”</p>
“遂于京师设坛祈福,高功邵元节,大醮祈嗣。”</p>
“随后,世宗六年生七子。”</p>
这事……朱翊钧还真不知道。</p>
他听完,第一反应,不是信王世贞的鬼话,而是有些感慨。</p>
世宗皇帝这种久经考验的封建主义战士,接连遇到这种事,心中有些动摇,跑去修道,似乎有些可以理解了。</p>
王世贞见皇帝有所动摇,又继续道:“除此之外,在世庙诞子之后,高功陶仲文曾提醒世庙‘二龙不相见’。”</p>
“世宗不以为然。”</p>
“遂,八子七折。”</p>
好福记酒楼是杜撰的位置哈,今天的晚饭,顺手用的。另外,甲鱼齁咸,不好吃。</p>
123第122章 吟诗作赋,褰裳躩步
七月二十三日。</p>
上御文华殿,驾还,两宫命中使,导辅臣及讲官,诣后殿东九五斋恭默室,阅庭中花卉诸植,赏茶消暑,赐半日休沐而退。</p>
两宫给一众辅臣、讲官又是放半天假,又是赏赐茶叶,自然不是无由。</p>
皇帝前日的考成表现太好了!</p>
不只是皇帝的讲官们,一干不清楚皇帝学业进度的翰林学士、文坛泰斗们亦是赞不绝口。</p>
临时叫来观礼的王世贞,更是当场称颂皇帝,“留神翰墨,圣学该洽,法筵日进,睿志清明。”</p>
两宫还有些懵懵懂懂,并未当场表态。</p>
但回宫后这两日,听命妇们转述宫外的评价,一句“明舜禹汤文武之道,足以兴唐虞三代之治”,让两宫立马就决定恩赏辅臣、讲官等。</p>
正好今日京城下了一场小雨,让空气愈发闷热,冰块都压不住。</p>
便给辅臣、讲官赏消暑茶,再放了半天假。</p>
……</p>
及至午间,太阳高悬半空,一点毒辣不减。</p>
这时候闭门不出,喝着御赐茶叶消暑,看着同僚劳碌,才是尽享皇室优容。</p>
奈何为官总是少不了应酬。</p>
申时行难得今日有闲暇,便订了处酒楼,给要去山东履职的余有丁饯行。</p>
顺道还请了一些交情好的同科,如许孚远、陈有年等人。</p>
几人不是张扬之辈,却也讲究个雅致,便挑在金水河畔,一处湖心雅楼。</p>
拢共四楼,一层只有一桌客人,比别处要安静不少,就图个无人打扰。</p>
四楼已然有客,几人便挑了三楼雅间。</p>
薄酒小菜已然备好,心意到了就行,维系交情才是主要。</p>
按例轮着敬了一圈余有丁,说了些吉祥话。</p>
酒过三巡,才开始闲聊。</p>
吏部验封司郎中陈有年有些感慨:“咱们那一科,三鼎甲平步青云,余者尽碌碌矣。”</p>
申时行、王锡爵、余有丁,先后穿上了绯袍。</p>
其余的……看同桌就知道。</p>
他陈有年好歹是二甲第四十二,至今还是闲职五品郎中。</p>
许孚远就更是倒霉了,二甲第三十二,就因为跟着高拱混,被贬去两淮盐运司判官,其后又给盐政改制做了刀,躲风头扔去苏州雪藏。</p>
要不是被申时行捞了一手,现在恐怕还在苏州府听评弹。</p>
许孚远笃信良知,崇善佛法,对官阶倒是没有陈有年这般深的执念。</p>
他喝了口小酒,摇头晃脑:“三界诸法之生灭无常也,这么多科,独独咱们一科不选庶吉士,实天命也,为之奈何?”</p>
嘉靖四十一年这一科,最是倒霉——“是岁考庶吉士,得旨行矣,以科疏乞严核,罢不复考。”</p>
三甲出身授予编修、修撰,简在帝心,升官固然时常越级提拔。</p>
但庶吉士同样也是宰辅储备,按部就班,打更一样,属于是到点就升官的。</p>
二者之间好歹能你追我赶,稍微碰一碰。</p>
结果,轮到他们这一科,遇到倒霉事,世宗皇帝不选庶吉士了!</p>
那还玩什么?</p>
以至于如今,人家三鼎甲都绯袍加身,入阁也只一步之遥了,他们二甲进士还在五六品打转。</p>
亲身遭遇,真别怪他们这一科,多是暗地里撰文编排世宗。</p>
余有丁接任三品盐科都转运使后,愈发沉稳。</p>
闻言,不由宽慰道:“登之何必沮丧,我去岁不也区区司经局洗马,从五品而已,还不如登之如今的正五品官身。”</p>
“如今稍有用武之地,不也一跃而升,官居三品?”</p>
登之是陈有年表字,籍贯浙江余姚,父亲官至副都御史,可谓名宦世家出身。</p>
从小就经营名望,中进士后,更是攀上余姚的孙鑨,平湖的陆光祖,绑一块传出个“浙中三贤”的美称。</p>
如此经历,也难免心高气傲。</p>
余有丁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道:“今上慧眼独具,知人善任,登之才华不凡,如锥处囊中,早晚能一展才华。”</p>
殷士儋入京后,余有丁这学生,又受了些耳提面命。</p>
老师掏心掏肺传授曰,官话、套话,不止在官面上要说,在私下也得说。</p>
一定要养成讲官话的习惯,句句说,日日说,说到养成对政治本能的敏锐为止,才能收发自如。</p>
余有丁虽然有些不以为然,但还是选择性地吸取了些许经验——不违心的官话,适当说说。</p>
譬如方才就是肺腑之言。</p>
今上若不是知人善任,怎么会对自己青眼有加呢?</p>
许孚远插话道:“是不是独具慧眼我不知道,不过这位陛下,经学天赋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”</p>
士林都戏称,这位哪怕不做皇帝了,去考个举人也是轻而易举,要是上进点再打磨打磨,进士也不在话下。</p>
不说不太熟的王世贞、张居正。</p>
只看坐在旁边的申时行就知道,他就是十四中举,再考了三届就高中状元。</p>
少年时有举人之才的神童,进士从来不是问题。</p>
陈有年闻言,也抛开之前有些颓然的话题,附和道:“文法自须斡补,难其天衣无缝、灭尽针线之痕。陛下破的两题,非止有精妙,更超然于浑成。”</p>
“尤其面对元辅所出的‘戎衣而受命’一题……”</p>
几人都是进士出身的士大夫,面对这种话题,天然有着无穷的兴趣。</p>
许孚远情绪感染,突兀起身。</p>
回忆着皇帝所破第二题,诵念了起来:“周文王以武功受命而终有不得已之心焉,夫戎衣著而天下定之,受命矣。自非不得已之心,何至末而受哉。”</p>
“且圣人忧天下之无君,故虽草命之事,身尝蹈之;圣人忧天下之无臣,故虽受命之际,心尝戚之。”</p>
“方其承三后之统,值商辛之暴,天命祗姬不祢商矣,不得不起而受矣。戎衣甫著,聿成一统之功;独夫既殄,不失令名之著,由是而保四海,由是而安天下,由是而……”</p>
余有丁彼时就在现场。</p>
见此情境,再度回忆起当时的场景。</p>
而后慨然叹道:“绝大见识,绝大义论,陛下实有圣人之姿。”</p>
外人也就罢了,余有丁作为讲官,这一年里看着皇帝自登基以后,便突飞猛进,真如脱胎换骨。</p>
许是他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,有时不免会想,帝位莫不真是天授?</p>
否则前两年还不过中人之姿的太子,为何一登基,便判若两人,神性勃发?</p>
这时,陈有年突然摇头道:“陛下称一声天赋绝伦,睿志清明,当无人能驳。”</p>
“若说圣人……就过了。”</p>
话音一落,他就见几位同科朝自己看来。</p>
陈有年也不避讳,坦然解释道:“无论是两淮事,还是湖广事,陛下杀心太重,实非圣人之姿。”</p>
虽然他只微末小官,却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。</p>
单说湖广这次的事情,奏疏虽然被留中,但官员们私下又不是不通信。</p>
宗室且不说了,死有余辜。</p>
但是被锦衣卫枉杀的那些士绅、豪强、衙官,难道没有无辜之人吗?</p>
他出身浙江,更是想起小时候,朱纨兵过如篦的场景,以及家族在这淫威之下的恐惧。</p>
那时候他才十六岁,切肤之痛啊!</p>
如今皇帝授意臣下又搞这一出,也就是他如今只是个区区郎中,要是言官的话,早就风闻奏事了。</p>
余有丁闻言,不露声色回护道:“锦衣卫恣意妄为,揣度圣心,确实有失妥当。”</p>
几人关系不差,互相之间都颇为了解。</p>
余有丁知道陈有年的父亲,当初事涉“大礼议”,先入狱后遭贬官。</p>
其人为了心中父亲的形象,对皇帝的要求,多少有些不合常理。</p>
加之,世宗皇帝始定宗籓条例,今上如出一辙,陈有年心里抵触,也是人之常情。</p>
但余有丁却不能由着其人,这样肆意贬损皇帝。</p>
陈有年正要说话。</p>
许孚远察言观色,连忙抢话:“三界有漏果之逼迫苦痛也,有人恶贯满盈,能借此机会往生,洗脱罪孽,未尝不是一桩喜事。”</p>
“来,饮酒,饮酒。”</p>
说着,他举杯邀饮,不给陈有年说话的机会。</p>
这时候,申时行突然起身。</p>
在众人的目光中,他走到窗户边,将之轻轻关上。</p>
这才回过头,笑道:“午间烈日太过毒辣,这样阴凉些。”</p>
他再度回位置坐下,不经意岔开话题:“丙仲后日去动身,赶赴山东?”</p>
打断话题的最不经意的方式,就是做个明显的动作,使人戛然而止。</p>
加之申时行是吏部侍郎,实际上掌吏部的天官,年岁最小,却最有面子。</p>
他一开口,几人也心照不宣闭嘴,揭过方才的分歧。</p>
余有丁顺坡下驴:“济宁州的盐政总督衙门已然竣工,老师已经先去了,我也不好耽搁。”</p>
盐政衙门最后还是设在了山东布政司,号称运河之都的济宁州。</p>
主要还是水路枢纽,交通方便。</p>
泗河、白马河、南四湖等水系密布,无论是北上入京,还是南下两淮,乃至于配合漕运衙门的王宗沐协理海运,都有方便可行。</p>
许孚远想了想,开口提醒道:“殷总督临行前去找了汪道昆,跟许国等人,丙仲路上注意安全。”</p>
这话有些委婉。</p>
但在场几人都明白其中意味。</p>
翰林学士许国,前唐延续下来的世家,自家这一脉穷困潦倒,但是叔父许鈇、同族人许世积,都是大商人,也是资助同族科举“乐善好施”的大豪商。</p>
视阅侍郎汪道昆,号称南溟子,除了身为朝廷大员外,更是如今文坛新秀,直追王世贞,一经举办诗会,往往天下云从。</p>
二者有个难得的共同点,都是徽州府歙县人。</p>
殷士儋大摇大摆去找这些人,再结合中枢近年来,想将南直隶降京为省的流言,由不得让人不多想。</p>
就怕有人为了阻挠大政,行阴诡之事,毕竟张楚城前车之鉴。</p>
虽明知是好友情谊,余有丁仍是无所谓摆了摆手:“顾寰近日操练京营,渐有气象,大家行事总归要冷静些了。”</p>
去岁,海瑞从南直隶回来后,皇帝就给京营名义上的十万人补齐了饷银。</p>
今年王崇古入阁后,更是指挥兵部,配合顾寰剔除空额,操练士卒。</p>
虽然时日尚短,但总归有些效用。</p>
加上此次顾承光带了一小营去湖广,弹压卫所,挟制都指挥司,壮足了声势,名声也有所扭转。</p>
倭寇的胁迫,总会慢慢消停,南直隶办事,也会越来越冷静的。</p>
许孚远见余有丁心里有数,也不再多说什么。</p>
陈有年方才开口,引得同科不快,此时有意缓和氛围。</p>
不由出言道:“丙仲果然有了大员的气魄,既然如此,我等不妨各自赋诗一首,为友赠行。”</p>
此言一出,几人纷纷叫好,击节附和。</p>
众人一起起哄,说陈有年先提议,理应一展敏捷才思。</p>
陈有年也不怯场,自信开口道:“那我便抛砖引玉。”</p>
他沉吟片刻,缓缓道:</p>
“秋水浩无际,孤帆千里归。”</p>
“露溥莼正美,霜染橘初肥。”</p>
“囊有光明药,心忘去住机。”</p>
“春风幸相待,莫恋故山薇。”</p>
几人齐声相赞,自饮自酌,逐渐醉人。</p>
待余有丁谢过好意,又点评一番对仗工整,抒情不伤之后,许浮远也不甘示弱。</p>
后者起身,在房间中负手来回走了七步,朗声道:</p>
“燕市此相送,鲁南赋远游。”</p>
“津梁不可及,樽酒若为留?”</p>
“日落金水河,影斜好福洲。”</p>
“知君向遥夕,清梦绕龙楼。”</p>
许浮远吟完,便施施然坐下,给自己倒了一满杯,显然很是满意。</p>
余有丁照例谢过,又以溢美之词夸奖了一番。</p>
倒是申时行忍不住调笑道:“这酒楼叫好福记人尽皆知,就是这湖心小楼,怎么就有个好福洲的名字了?”</p>
许浮远理直气壮:“为了切韵,我什么话说不出来?好福记这处雅楼,以后就叫好福洲了!”</p>
几人不约而同,开怀大笑。</p>
许浮远兀自不服气,看向申时行:“咱们是比不得状元,申状元不妨指点指点?”</p>
话虽这样说,但几人作诗,将申时行留在最后,就是给足他考量的时间。</p>
长考才出压轴之作,这本身就是对实力的承认。</p>
申时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,笑着点了点头。</p>
他缓缓站起身,走到窗边,将方才他亲手关上的窗户又拉开。</p>
众人期待看去。</p>
只见申时行逐渐摇头晃脑起来,众人忙正襟危坐。</p>
便在这时,突然一阵喧嚣,从雅间外的步梯处传来,闯入了众人的耳中,打破了这处房间里的雅兴。</p>
房中几人皱起眉头。</p>
他们这是在三楼,显然是四楼的客人下楼,不知发生了什么,吵闹了起来。</p>
申时行诗还没做完,还待忍受一番,继续吟诗。</p>
外间的声音越发喧嚷,间杂着呼和,似乎是动起了手脚。</p>
几人只好等这动静消停,再续雅事。</p>
孰料,外面的喝骂愈发清晰,隐约传入房间内。</p>
“宋儒你妈卖批,老子早就看不惯你这厮了,一副小人嘴脸,整天搬弄是非,早晚给伱胯都撕烂!”</p>
“熊敦朴!辱骂同僚,也掩盖不了你攻讦大政,妄议陛下的事!你等着,我必要参你一本!”</p>
这话传入几人耳中,纷纷变色。</p>
许孚远皱眉自语:“宋儒……熊敦朴……不是这一届的庶吉士?”</p>
申时行是吏部侍郎,自然更清楚。</p>
他脸色难看道:“嗯,宋儒,三甲第212,熊敦朴二甲第64。隆庆五年六月授庶吉士,上月才结束翰林院学业,各自授官。”</p>
想了想,申时行又补充一句:“彼时的教习,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高公、詹事府掌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调阳吕公。”</p>
余有丁暗道晦气,人都要走了,怎么出来吃个饭也能遇到事。</p>
别的事也就罢了,这开口闭口提及到陛下,确实不能当没听到了。</p>
几人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,推门而出。</p>
众人来到步梯时,只见一片狼藉,店掌柜站在一旁,也不靠近。</p>
打碎弄坏的事物且不说,现场只剩下一人,正在骂骂咧咧整理有些破损的衣衫。</p>
见有不开眼的围上来开热闹,抬起头就要喝骂:“没看到爷……”</p>
宋儒戛然而止。</p>
而后换上笑脸,逐一赔笑:“申公、余公。”</p>
申时行面无表情,缓缓道:“宋儒,上月才授任你礼部精膳司主事,今日为何不在礼部当差,擅离职守?”</p>
宋儒看了一眼两名日讲官左右的许孚远、陈有年一眼,欲言又止——只许州官放火?</p>
他想了想还是没敢说出口,面色微僵,在原地手足无措。</p>
陈有年见行礼却漏过了他,心中不满。</p>
见状,当即自己找存在感,追问道:“方才是发生了何事?”</p>
宋儒听了这问,立刻开了话匣。</p>
眉飞色舞,手舞足蹈:“诸公正要为我见证!”</p>
“如今我这一科进士,陆续得授官职,本说出来聚一聚,庆贺一番。”</p>
“结果,席间那熊敦朴妄议大政,无君无父!我出言劝阻,其人便越席殴我!”</p>
“几位同科怕闹出事端,便要他拽回去,才有了方才一幕。”</p>
陈有年闻言,立刻激起心中气节。</p>
皱眉问道:“妄议大政?无君无父?他说什么了?”</p>
申时行、余有丁暗道不妙。</p>
这陈有年太不知轻重了!</p>
正要阻止,宋儒已然开口:“熊敦朴对考成法不满,说元辅结党营私,侵夺六部职权!”</p>
申时行、余有丁对视一眼,差点咬牙。</p>
这话一开口,他们就不好喊停了,否则就是瓜田李下,一个首辅走狗的帽子就下来了——事后有人借此上奏弹劾,反而会坐实张居正结党。</p>
只能听着宋儒将其说完:“又提及元辅大权独揽,僭越帝威,必要弹劾元辅!”</p>
“不止如此!熊敦朴丧心病狂,大逆不道,竟然说陛下滥杀宗室,绝情绝义。”</p>
他似乎想起什么,一副深恶痛绝的模样:“此獠还说,陛下圈禁两宫在西苑,不肯还归乾清宫,乃是觊觎陈……”</p>
话还没说话。</p>
陡然此起彼伏三声爆呵。</p>
“住嘴!”</p>
“够了!”</p>
“宋儒!”</p>
只有陈有年后知后觉,后怕回头,看向三位同科。</p>
申时行与余有丁无暇理会,对视一眼,脑门见汗。</p>
心中大呼,还好没让这厮说下去,否则这好福洲,不过夜就要福气散尽,立见血光之灾。</p>
不过,即便如此,也不是小事!</p>
京中考成法日近,议论皇帝跟内阁之人,越来越多。</p>
说是甚嚣尘上有些过了,但一个鬼魅窃语却是十分贴切。</p>
今日之事一旦摆到御案上,别的事,定然也要一并处置。</p>
又是一场风雨!</p>
皇帝才刚在湖广杀了宗室,这时候是真不能再大动干戈了!</p>
申时行打了个眼色,许孚远立刻拽上宋儒,径直下了楼去。</p>
前者与余有丁对视一眼,不约而同地叹了口气。</p>
最好是能在皇帝知道前,就将此事处置了。</p>
否则就麻烦了。</p>
二人心绪不宁,先后下了楼去。</p>
陈有年家境最好,走在最后,向店家取出银两,将损失赔付了。</p>
又多掏出一锭金子,温和道:“店家,不想惹麻烦就停业几天罢。”</p>
说罢,他也下楼而去。</p>
只剩下苦瓜脸的店家,跟一地狼藉。</p>
……</p>
宫外热热闹闹,吃个饭也能遇到一堆事,又是庶吉士打架斗殴,又是攻讦内阁、皇帝。</p>
反观宫里吃饭的氛围,就和谐多了。</p>
朱翊钧在西苑接待王世贞,一顿饭下来,相谈甚欢,也没有什么额外的事打扰。</p>
饭后,皇帝散步消食,自然也叫上了王世贞。</p>
朱翊钧走在前头,不知说到什么,皇帝愕然回头,惊道:“王卿说,世宗皇帝已然得道成仙了!?”</p>
他狐疑地看向王世贞。</p>
在其说出世宗皇帝修道有成,已然得道羽化后,朱翊钧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这厮的智商。</p>
不是,满朝没人信的事情,怎么就给你王世贞忽悠到了!?</p>
要是别人也就罢了,世宗皇帝可是下令诛杀了你爹。</p>
你怎么还给人塑造金身,吹捧起来了?</p>
王世贞见皇帝这表情,很清楚皇帝在想什么。</p>
不由点了点头,耐心解释道:“陛下,此言非无稽之谈。”</p>
“世宗皇帝崇信道法,也并非一时兴起。”</p>
朱翊钧不置可否。</p>
心里盘算着这位文坛盟主,这么好忽悠,自己是不是该换个路数。</p>
只见王世贞面色认真,给皇帝科普道:“陛下,世庙笃信道法,乃是有德之人度化。”</p>
朱翊钧频频点头:“哦,原来是有德之人,王卿细说。”</p>
敷衍味十足。</p>
王世贞对此见怪不怪,愈发虔诚:“陛下,嘉靖十八年,世庙南巡,途中遇风,使高功陶仲文卜算。”</p>
“其曰,主火。”</p>
“是夕,行宫果火。”</p>
朱翊钧一听,还以为是什么事,这不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?他预测几次也能中。</p>
只听王世贞再度开口道:“世庙即位十年,无子诞。”</p>
“遂于京师设坛祈福,高功邵元节,大醮祈嗣。”</p>
“随后,世宗六年生七子。”</p>
这事……朱翊钧还真不知道。</p>
他听完,第一反应,不是信王世贞的鬼话,而是有些感慨。</p>
世宗皇帝这种久经考验的封建主义战士,接连遇到这种事,心中有些动摇,跑去修道,似乎有些可以理解了。</p>
王世贞见皇帝有所动摇,又继续道:“除此之外,在世庙诞子之后,高功陶仲文曾提醒世庙‘二龙不相见’。”</p>
“世宗不以为然。”</p>
“遂,八子七折。”</p>
好福记酒楼是杜撰的位置哈,今天的晚饭,顺手用的。另外,甲鱼齁咸,不好吃。</p>